躺着看小说网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清穿 独不见第7部分阅读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清穿独不见作者:肉书屋

清穿独不见第7部分阅读

为笑容,接着哈哈大笑起来,说道:“好,这几句吉利话说的朕高兴,没想到你们几个丫头,名字都是这么好的寓意,朕想不记住都不行了。”

夜里子衿高兴的拉着我道:“姐姐真是机灵,我在万岁爷跟前伺候了这么久,他老人家连一眼也没多看过我,今天姐姐一番话,不但哄的万岁爷高兴,还一下就让万岁爷把我的名字记住了!”我拉住她的手,淡淡一笑,心想:傻丫头,平平凡凡未见得就是坏事,扬名天下,也不一定就是福祉。

康熙四十四年五月,京城已渐显燥热之象,莱州、高邮、盐城等地却是天降暴雨,尤其是淮安府盐城,霪雨已经连下三月,听说平地都是水深数尺。盐城从西汉武帝时起,就遍地是煮盐亭场,时至康熙年间,每年煮盐百余万石,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。盐城水患,富人盐商们举家迁到高处居住,穷人们却是流离失所,大雨冲了庄稼,连果腹都难,地方求朝廷赈灾的加急文书几日一封,康熙忧心忡忡,几日都是茶饭不思,梁九功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我们更是小心翼翼,生怕撞在枪口上。

这日又轮到我当值,正忐忑的候着康熙回来,不知道今天朝堂上有没有发生让他生气的事。魏珠推门走进来,在我耳边说道:“今儿又提起盐城水患了,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伺候。”我感激的望了他一眼,说声“谢魏公公。”挑了菊花茶,配了淡蓝的青花瓷茶具,希望能略略让康熙平心静气。

站在殿外,深吸口气缓步走进,见到八阿哥、十四阿哥坐在下首,康熙在中间虎着脸。八阿哥身子微微前倾,正在说:“儿臣对户部的事,也不甚清楚,只是看着淮安府的折子上的急,这才有心清了清户部的银子,以备皇阿玛赈灾时的不时之需。”康熙冷着脸道:“朕让太子帮着监管户部、刑部、工部,没想到他给朕监成这个样子!”

我轻手轻脚依次放下茶,十四阿哥开口说:“户部的事,儿臣们确实不敢妄言。八哥也是替盐城的受灾百姓着急。究竟是何种状况,恐怕还是太子哥哥最清楚。”康熙哼了一声,我拿好茶盘,躬身退出门外。

看今天这情景,似乎是八阿哥以赈灾为名,清点了户部存款,定是发现什么问题,跑到康熙跟前揭太子的短来了。八阿哥这次告了太子,再推脱一句“不甚清楚”,就把查实太子的事,丢给了康熙,自己又落得个替父分忧、忧国忧民的美称。不得不佩服他的心思,“八贤王”的美名果然不是白叫的。

我与太子胤礽的接触不多,唯一近距离的一次,让我印象深刻,恨不得永远躲着他。不知道正史野史里那些娇纵悖礼的事是不是真的是他做的,就眼下的情景来看,一直最疼他的康熙已经开始对他不满了,他的兄弟们也在变着法的设计使绊,巴不得他早倒台,恐怕从此以后,太子的日子不会好过了。

中午康熙又没吃进多少饭,看着他紧锁的眉头,我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怜惜,对赫舍里皇后,他不过出于一个普通丈夫的深爱之意,对太子,他不过尽了一个普通父亲的疼爱之情。但是这普通的情感,却造成了他晚年最大的烦恼、最大的痛楚。

下午准备了莲子羹,精心用晶莹的白瓷银边碗装了,送去给康熙,今天的他,让我想起了爸爸。

康熙瞟了我一眼,示意我放在一边,我犹豫一下,说道:“皇上,您中午就吃得少,今天的莲子羹很是爽滑可口,您好歹记得尝几口。”梁九功不住冲我皱眉头,康熙久久没应话,我心想糟糕,管的宽了,正要跪下请罪,康熙抬头说道:“难得你这份心思。”

梁九功大喜,示意我送过去,我笑着上前一步,梁九功接过试毒,又端给康熙,康熙拿起勺子,正要吃,魏珠走进殿来,说到:“禀皇上,太子爷递牌子求见。”康熙动作一僵,把勺子放回碗里,说道:“正要找他,他倒自个来了,传。”

我看康熙又吃不成了,失望的小声叹了口气,康熙抬眼看我,笑道:“看把你失望的,端在一边候着,朕和太子说完事就吃。”我笑着福了一福,把碗收在宴盒里,退在一边。

太子请过安,坐在下首,康熙问道:“太子今天来,有什么事要奏?”太子忙答道:“回皇阿玛,儿臣今天去了趟钦天监,正碰上了徐日升,他跟儿子哭诉来着。”康熙“哦?”了一声,不经意的问道:“他哭什么呢?”

太子顿了一顿,看康熙面色还可以,接着说道:“徐日升说大哥前些日子说他的胡须有碍观瞻,要给他尽数剃了。皇阿玛也知道那些传教士们,把个胡子宝贝的跟什么似的,儿臣觉得他怪可怜的,又不好驳了大哥的面子,就想着跟皇阿玛说一声,看能不能体谅下徐日升。”

我在一旁听着,心想太子分明就是拐着弯的说大阿哥不近人情嘛,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他在这告大阿哥,却不知道有人早已在背后告了他。不过,徐日升的胡子确实很有个性,我之前跟着康熙到畅春园渊鉴斋去看传教士南怀仁送的钢琴,见过他一次,当时他给康熙演奏古钢琴,琴声有种别致的恬淡金属质感。我听的很是受用,对他印象不错。他个子不高,最显眼的是满脸的白胡子,看起来有点像圣诞老人。

康熙面色平静的听太子说完,问道:“没有别的事了?”太子摇头说到:“回皇阿玛,没有了。”康熙半闭着眼睛,在椅子上靠了一会儿,忽的一拍桌子,说道:“胤礽,户部的事你怎么说?!”

太子正一脸悠闲的等着康熙回复,听见康熙的话,被惊得一哆嗦,忙起身跪在地上,说道:“户部……户部何事?请皇阿玛示下。”

康熙站起身,指着太子道:“户部何事?!你还有脸问朕户部何事?!朕问你,户部现在存银多少?淮安府的水患,你打算拿什么去赈灾?!”

太子结结巴巴答道:“儿臣……儿臣这就去责令户部官员清查。尽早调拨银子赈灾。”

康熙冷笑一声说道:“不必了,朕告诉你,户部报称是有库银五千万两,可实际是不足一千万两,剩下的全是借条!你倒跟朕说说,户部你是怎么管的!”

太子跪在地上不住磕头,嘴里说着“儿臣无能,请皇阿玛治罪!”

康熙长叹一口气,缓缓坐下,说道:“这事要怎么办,回去给朕拟个条陈呈上来!跪安吧。”太子低声应是,慢慢退了出去。康熙闭了眼睛,无力的靠在椅子上。

我看看手里的宴盒,又瞅瞅康熙,梁九功冲我轻轻摇了摇头,我皱了眉头:这碗莲子羹,看来康熙是喝不下去了……

晚饭康熙又吃的少,夜里在屋内不住的走来走去,我知道这是他心烦意乱的表现,在一边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。他走了一会儿,叹口气,坐到案前开始批奏折,我赶紧过去把蜡烛移的近些,康熙抬头看我一眼,说道:“对了,朕把你的莲子羹忘了。”我一边把桌上的奏折摆整齐,一边说到:“万岁爷日日操劳,哪里记得了那么多闲杂事。明天如意再给您送碗过来,不过您要记得喝。”

康熙点点头,我正要退下,他又说道:“你对徐日升的胡子,怎么看?”

我吃惊的望着他,张着嘴不知道说什么好,康熙看我目瞪口呆的样子,不禁笑了,说道:“朕看你上次听他奏琴听的很痴迷,怎么这么快就忘了?”

我摇摇头说:“回万岁爷,奴婢得蒙跟万岁爷一起欣赏异国的曲子,这份恩典,永世不会忘的。奴婢是觉得,这徐大人的胡子,岂是奴婢能评价的。”康熙摇头说道:“又不是军国大事,朕让你说,你就说。”

我看看康熙的脸色,犹豫着答道:“奴婢觉得不该剃徐大人的胡子。”康熙挑眉道:“为什么?难道你也觉得大阿哥为人苛责了?”我摇头道:“奴婢不敢妄断阿哥们的事,只是觉得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奴婢喜爱自己的头发,自是不喜欢别人剪了去,徐大人平日总是宝贝他的胡子,只要不碍大雅,也该让他留着啊。”

康熙喃喃道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……连你都知道,他们……”到后面,声音渐小,挥手示意我下去。

我慢慢退下,走到门口忍不住回头看去,背后昏黄的烛火下,康熙低头写着什么,四周暮色浓浓,唯有他的脸依稀可辨,脑海里猛地跳出四个字“孤家寡人”!再不忍看下去,快步退出。

几行青史

听说太子最终上了折子,说户部亏空,自己有监管不力之失。为解朝廷燃眉之急,应先安排钦差至盐城等地就近筹款调粮、安置灾民。之后彻底清查户部,追缴欠款。康熙批示说太子虽有失察,但能审视大局,所提建议甚佳,让尚书房按照太子的意思,酌情推荐钦差出来。看来康熙背后教训太子,人前还是尽力维护太子的威严名声,给他留足了面子。

今日在暖阁里当差,见到佟国维、马齐、张廷玉三位尚书房大臣都是面色不佳,想来是为选钦差的事想破了脑袋,康熙问起,三个人把朝廷里几个比较合适的人选来回分析了几次,就是不说句肯定的话。康熙眯着眼睛听着,不置可否。三人面面相觑,正犹豫不决之间,听的通报说太子来了。

康熙看到太子进来,示意他坐在下首,开口问道:“胤礽来的正好,朕正与三位爱卿说选派钦差之事,人选一时难定,你心中可有中意的人啊?”

太子颔首道:“回皇阿玛,儿臣想,这差事,需得在兄弟们中选人去办。”

康熙挑眉问:“为何?”

太子答道:“这淮安府一向富庶,自古便有‘东海有海盐之饶’一说。盐商们与地方官员之间,关系盘根错节,盐务之事,事关重大。这办事的钦差,要在盐商手里筹钱,恐怕……一个不小心,不但可能无功而返,还可能留下骂名。试问一般的大臣,哪个又敢冒领这差事呢?再说,皇阿玛为此事劳心劳力,我们这些做儿子的也该为您分忧。”

我站在角落里听着,心想胤礽能说出这番话,看来他确实不是野史里那个只知道好色的太子,难怪康熙会把许多军国大事交付他做,除了感情因素外,胤礽自己的能力还是有一定因素的。

康熙听太子说完,微微点了点头,说道:“看来你确是为盐城的事费了心思,那你说谁合适?”

太子沉吟一下,答道:“儿臣以为,这赈灾的差事,八弟最合适,八弟为人谦和,在江南一带也素有盛名,若他前去,定能协调各方关系,马到功成。”说到这里,太子略一停顿,瞟了一眼康熙,看他脸色如常,依旧眯着眼睛听着,接着道:“至于清查户部的事,儿臣以为,四弟最为合适。四弟他为人,刚正不阿,朝中大臣对他都有几分忌惮,若他主领此事,定能不辱皇命。”

太子一席话说完,暖阁里静悄悄的,康熙和三位大臣面色如常,不知各自转着什么心思。

太子这话初听来,确实是句句为国为君,细想又觉得没有那么简单,谁都知道盐城的这一趟差事费力不讨好,他把这个烫手山芋丢给对头八阿哥,还顺带着把八阿哥捧了一把,莫非是用潜台词告诉康熙您的八儿子在民间收买了不少人心?户部的差事,虽也是得罪人的难题,他却把这事丢给了跟他有些亲近的四阿哥,想来是因为自己身不正,怕万一查出什么猫腻,也好做手脚。

越想越觉得头大,这些阿哥们,每招每势都藏着后招,真是表面兄弟亲情,背后勾心斗角……走进乾清宫这个权利的中心,仅仅琢磨他们的只言片语,估计都要累死我无数脑细胞。

康熙估计已经修炼到任何人都不能企及的段数,经常是阿哥大臣们在他面前背后折腾,他都一幅听之任之的样子,跟所有人打哑谜。这次也一样,太子说了一大堆,他不置可否,一句“跪安吧”就打发了屋里的四个人。

下午在侧厅备茶,看见外头小鸟偶尔落在窗棂上,悄悄走过去,生怕打搅了它,这紫禁城,它是最自由快乐的了吧?正在发呆,魏珠走进来,说道:“如意,九爷、十爷、十四爷他们来了,梁公公让备茶呢。”我赶紧走回屋内,一边准备,一边想,怎么没有八阿哥呢?是不是八爷党的佟国维透了什么口风出去?

端着茶盘轻轻悄悄走到门外,就听见十阿哥的大嗓门:“皇阿玛,九哥是怕您担心,话只说了七分。八哥前些日子为户部的事操劳,这次病的着实不清。今儿他还要强打精神跟儿臣们一起给皇阿玛请安,儿臣就说八哥,你非得折腾的自己起不了床才甘心吗?皇阿玛看你累倒了,如何忍心?!”

推门走进,十四扭头看了我一眼,转过头去说道:“是啊,皇阿玛,儿臣猜八哥是想请旨去办盐城或是户部的案子,好为您分忧。可惜儿臣不争气,不像四哥、十三哥那样独自办过差事,要不儿子也想请旨去给皇阿玛办事呢。”

康熙点点头问:“老八病的可要紧?有没有请宫里的御医去瞧瞧?怎么这么不当心自个身子呢?”

九阿哥答道:“回皇阿玛,已经瞧过了……”我人已退到门口,随手关了门,九阿哥细细的声音已不可闻。

原来康熙这边还没下旨,八阿哥已经把对策都想好了,四阿哥呢?他知道消息了吗?十四貌似不经意的一句“儿臣不像四哥、十三哥那样独自办过差事”,就顺带回击了太子党一下……怎么时间过的这样快,那个啃着苹果逗我的十四呢?那个与十三斗气的少年呢?不,不光是他,那个心思单纯,给十四唱两只老虎的我又去了哪里?

第二天不当值,又不能跟佳音打听乾清宫的事。一个人慢悠悠的去查看了茶叶回来,始终心绪不宁,我是知道最后结局的啊,为什么还会操这么多心呢?这也许就是关心则乱了。

看见远处两个熟悉的身影,似乎是四阿哥和十三,赶紧加快步子走上前去。走到近前不由得一愣,两人神色凝重,竟似在争执!

两人听见有人走近,不约而同转过头来,我赶紧请安,四阿哥正色让我起来,十三却是瞟了我一眼,继续拉着四阿哥道:“四哥,你说清楚,为何要在皇阿玛面前拒绝我和你一起去办差?我已经长大了,能帮你分忧了啊。”

四阿哥沉着脸道:“十三弟,这是在宫里,隔墙有耳!”十三看看四周,接着道:“这只有你我如意,有什么不能说的。你要是不告诉我,我就自己去求二哥,让他举荐我跟你一起去。”

四阿哥无奈的摇摇头,叹口气低声道:“十三弟,你也不想想,为什么办差最多的大阿哥不求这个差事?为什么名声最好的八阿哥称病不接这个差事?盐城这一趟,是费力不讨好啊!我早就在外落得了个冷面阿哥的称号,连皇阿玛都曾说过我喜怒无常。我是不想十三弟你跟我一样得个刻薄寡恩的名声啊!”

我在一边看俩人你来我往说了一阵,渐渐明白状况:康熙竟然把盐城赈灾的差事给了四阿哥?!

十三上前一步,冲四阿哥道:“四哥,我老十三虽然鲁莽,但是也明白如今的形式。我当然知道盐城的差事,不仅难办,还危机重重。可正因为如此,我才更要跟了你啊,崎岖山路、遍布荆棘,才更应该兄弟同行不是吗?!”

四阿哥眉头微皱,轻轻拍了拍十三的肩膀,叹口气没说话。

我心里犹如有只小爪子在不停抓挠,想说话却又不知道说什么,眼见不远处一行侍卫走过来,我躬身冲四阿哥、十三福了一福,黯然转身走了回去。

没走出几步,听见身后动静,是快步赶上来的四阿哥,他匆匆在我耳边说道:“不要担心,我们不会有事。”没待我回答,转身与十三汇合,相偕而去。

我立在原处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,反复告诉自己:不要担心,你知道结局的,他没有事,他们都没有事!!

若如初见

四阿哥和十三一去半月,几乎是杳无音讯,接着便是淮安府的折子一本接一本的递上来,有的说四阿哥手段强硬,处置了大阿哥的门人淮安盐道李干;有的说十三阿哥巧取豪夺,骗盐商捐了许多银子;有的说两位阿哥所过之处,微服私访,征调钱粮,人未现身,严办为富不仁、屯聚粮米的文书却接二连三的自钦差行辕发出,沿途官员战战兢兢……无论是褒是贬,是真是假,康熙一律一笑置之,扣下不发,没有人知道他想的是什么。

天气转热,康熙搬到了西郊的畅春园居住,我看着康熙淡定的表情和越来越多的折子,终日吊着一颗心,一日又一日、十日又十日……

四阿哥和十三去了近两月才回来,他们筹款购粮、治水安民,一项也没漏下,罢官免职、叱责严惩,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数,参他们的折子和赞誉一起飞到康熙面前。听说他们已回到京城,暂时住在城外的接官厅里,满朝的人都忐忑的等着康熙的态度,没人敢去问安,也没人敢出言指责。

一早正准备伺候康熙吃早饭,梁九功匆匆走进来说道:“皇上,昨儿傍晚四爷、十三爷已经回到京里,今儿一早就在外头递牌子求见呢。”康熙点点头,说让二人在书房候着,又吩咐魏珠去请太子、三阿哥、八阿哥以及三位上书房大臣一起过来。说完仍自顾自去吃早饭,我和梁九功对视一眼,赶紧跟过去。

康熙今天比平时多喝了一碗奶子,多吃了一块芙蓉糕,吃罢早饭,我目送他和梁九功往书房走去,悬了多日的心稍稍放下一点,他的食欲不错,应该是高兴看到四阿哥和十三回来的。

一上午也没见着四阿哥和十三,下午换了佳音当值,我坐在我们的小院子里,拿本曲谱慢慢翻着,看了没几页,心思就转到别处去,也不知道康熙对他们这趟差事到底是什么评价!

一声“如意”,把我从沉思中唤醒,欣喜的回头,果然是十三站在身后,却不见四阿哥。我赶紧起身请安,十三虚扶了我一把,说道:“只有你我,哪来那么麻烦?”

我起身满眼期许的看着十三,十三了然的一笑说:“皇阿玛说,我们行事虽然强硬了一点,却终是不辱使命,解了朝廷燃眉之急。”我松了口气,踮脚又看了一眼十三身后,十三接着道:“四哥被留下了,好像是户部的事。”

我点点头,不由得笑了:与十三相识六年,默契如此,何其幸也。

十三拿起我的曲谱问道:“这些日子还弹筝吗?”我摇摇头,娘的古筝在入宫时被送回了家里,在宫里再去专门寻个筝来,未免太显山露水了些。十三在石椅上坐下,招呼我到他身边,我看他眼神里闪着狡黠的光芒,不知道他又打的什么鬼主意,慢慢走过去,十三说:“闭上眼睛。”,我嗔怪的看着他,他笑道:“难道我还会把你装起来卖了?”我笑着闭上眼,觉得他拉起我的手,放进件硬硬的东西。

睁开眼睛,看到手中一个长条状的木盒,外观朴实,看不出是什么东西。纳闷的抬眼看看十三,他正得意的笑着,慢慢打开盒子,竟是通体翠绿、微微泛着光泽的一支翠竹笛!

我欣喜的把笛子拿出来,翻来覆去的看,笛子打磨的非常光滑,握在手里,很是舒服。十三柔声问道:“喜欢吗?”我难掩嘴角的笑意,不住的点头。十三微微一笑说:“就猜你会喜欢,这是回来路上经过扬州,我特地找知名的工匠师傅做的。”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